迅雷雲新聞網

即 時 新 聞
名  稱: 基隆潮境海灣發現珊瑚白化危機    海科館呼籲遊客拒用防曬乳
日  期: 2020-08-17 至 2020-12-31
內  容:

記者鄧宜/基隆報導

海科館研究人員結合潛水志工日前潛入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進行調查發現,潮境公園淺水區域已出現20-30%珊瑚白化,並達到白化一級警報的上限,東北角恐現首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呼籲下水民眾避免使用含有二苯甲酮及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等化學物質的防曬用品,一起拯救珊瑚礁。

海科館表示, 根據氣象局資訊顯示2020年7月創下百年來高溫累積日數紀錄,且無颱風侵台,台灣各地紛紛傳出珊瑚白化的警報。

針對珊瑚白化現象,海科館陳素芬館長也呼籲民眾「拯救病危珊瑚,拒用防曬乳」。而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說明,氣候變遷造成的海水暖化,看似大環境的變遷個人無法改變,實則不然。國外研究證實具二苯甲酮(Benzophenone)及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等化學物質的防曬用品,會打亂珊瑚蟲的內分泌,造成幼蟲提早骨骼化,無力適應海水升溫,導致白化最後死亡。

為避免促發珊瑚白化的化學物質流入海中,戴帽子穿長袖等遮蔽式防曬,才是對珊瑚最友善的方式。

海科館說,珊瑚與共生藻形成穩定的共生關係,並造就當今五彩繽紛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系。共生藻類是珊瑚體內的食物工廠,藻類行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與養分供珊瑚宿主使用,而珊瑚宿主則提供藻類庇護與養分,如此穩定但脆弱的共生關係面對環境逆境如高溫,便容易遭受破壞。持續高溫讓人們紛紛躲進冷氣房,但海中珊瑚無處躲藏,只能長時間忍受高溫所造成的壓力,到達極限時造成共生藻離開宿主,讓珊瑚蟲變成透明而使白色骨骼顯而易見,視覺上呈現白色。

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研究員陳彥嘉及潛水志工3人,日前父親節之周末在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進行抽樣調查45公尺的潮境水下珊瑚礁發現,目前珊瑚白化發生範圍主要在水深8米以內,當日水溫28度,白化珊瑚的覆蓋率約佔全體珊瑚3成左右,以珊瑚健康色卡(Coral health chart)目測白化等級落在1級至2級之間。

多數白化珊瑚種類是熱敏感的物種,包括列孔珊瑚、表孔珊瑚、星孔珊瑚等。而較耐熱的珊瑚,如腦紋珊瑚和菊石珊瑚等則產生顏色淡化的現象。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珊瑚白化警報系統(Coral Bleaching Alert)截至8/14的資料顯示北部與東北角海域的珊瑚目前暴露在第一級邊緣,應該未來ㄧ週恐將進入第二級警戒。

有鑑於此波珊瑚白化規模可能會超過歷史紀錄,因此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於臉書上建立「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邀請潛客上傳各地珊瑚白化照片以利調查評估。根據平台的預測,若趨勢不變的話,將會是北部與東北角珊瑚首次因海水升溫而進入大規模白化。實際上,於8月15日(六)與Discovery共同辦理的「一 件好事救地球活動」中,再度潛水至望海巷潮境海灣保護區。發現水溫已達30-31度高溫,龍洞地區的潛水業者也向海科館反應當地淺水區珊瑚已經白化的現象。

張貼單位: 迅雷雲新聞網
電子信箱: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