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雲新聞網

即 時 新 聞
名  稱: 走出「複雜性哀傷」   諮商師:須做到生死兩相安
日  期: 2019-09-01 至 2019-12-31
內  容: 記者鄧宜/新竹報導


 
當親友往生後,若哀傷程度持續了兩、三年以上沒有減輕,心理學上便稱之為「複雜性哀傷」。諮商心理師王昭惠指出,要預防複雜性哀傷,必須在親人在世時好好珍惜,與親人好好相處,若已得知親人即將離世,就須做好心理上及後事的準備,以達到「生死兩相安」,避免遺憾,就可較快從悲傷中走出來。
 
諮商心理師王昭惠表示,根據心理學的壓力量表統計,承受壓力值的第一名是喪偶,第五名則是喪親。台灣每年有17萬人死亡,就代表每年會有17萬家庭須面對喪親的調適問題。在親人過世後三到六個月內的哀傷反應,稱之為「正常性哀傷」;但在華人社會中,往往認為「節哀順變」,不宜悲傷太久,導致沒有好好處理情緒,而出現延遲性的哀傷反應;此外,若親人為意外或自我傷害死亡,或父母親面臨子女喪生,因為缺乏心理準備,或過度承擔親人死亡的責任,也容易產生「 複雜性哀傷」 。
 
王昭惠指出,「複雜性哀傷」主要是指往生者已離世二、三年以上,在世親人的哀傷程度仍持續沒有減輕。其反應包括:觸碰到任何和往生者有關的事情時,再細微也會觸發強烈悲傷;可能會模仿往生者在世時的行為;甚至會出現往生者曾有過的生理症狀,如胃痛或胸悶等;也可能是會保留往生者使用過的環境,一直停留在親友還在的生活模式等等,變得較為孤立不想與人接觸,或不想與他人提及往生者,並產生憂鬱、焦慮或恐慌等情緒。
 
關於預防複雜性哀傷的方法,王昭惠引用太極門師父洪道子博士的話:「『親』這個字就是要看『見』親人的『辛』苦,」以及「緣份在時要珍惜;緣份不在了,就要放下。」她指出,我們必須珍惜與親人的相處,適時道出愛和感謝,互相包容體諒,若有衝突也要趕快和好,避免遺憾。其次,當已知親人因病或衰老而即將離世,就要盡早做好心理準備,並了解對方在生前想完成的心願,希望的臨終醫療方式和希望如何安排後事,並遵照其意願,以做到「生死兩相安」。
 
至於親人因突發意外而驟然過世的情形,王昭惠則說,在世者在三個月至半年內應盡量維持生活的穩定,不要搬家、換工作、分手或離婚等,以免再增加其他的壓力。
 
洪道子博士也曾指出:「悲傷要懂得釋放,痛苦不要埋藏在心房。」王昭惠說,面對親人往生,接受自己的哀傷情緒,不要壓抑對往生者的思念,才可順利度過正常哀傷復原的階段。
 
王昭惠也曾面臨父親的離世。她說,自己在太極門練功,因為想起師父說過要珍惜緣份,因此得知父親病重臨終,立刻向工作請了兩週的假,飛奔回故鄉,每天在加護病房和父親說話,對他道愛、道謝和道別。那段時間為了平衡哀傷情緒,王昭惠更加緊補充營養並勤練太極門氣功,讓身體儲備能量,同時準備父親的後事,讓父親能夠善終,做到彼此沒有遺憾。父親過世前後,太極門的師兄師姊也給王昭惠很多鼓勵和陪伴,讓她能較早走出悲傷。
 
在臨床上,通常心理諮商師會引導個案釐清責任,降低「沒有照顧好往生親人」的罪惡感。王昭惠說,此外,若因為有來不及在親人在世時要說的話、或無法一起做的事情而感到遺憾,諮商師就會引導個案想像親人還在眼前,說出想說的話,或者寫一封信給過世親人;若是曾答應過往生者的事,便去實踐諾言,或帶著往生者的遺物一起去完成。「如果相信人有靈魂,那麼往生者都會希望在世的親屬能夠繼續快樂的生活,然後繼續朝他們的理想繼續前進。」
張貼單位: 迅雷雲新聞網
電子信箱: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