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雲新聞網

旅 遊 活 動
轉寄給好友
活動名稱 中醫大新竹附醫治療憂鬱症新利器   成果獲國際期刊刊登
活動地點 新竹縣
日  期 2020-08-10 至 2020-12-31
內  容

記者鄧宜/新竹報導

一名竹科女性工程師,由於工時長,壓力大,長期罹患憂鬱、焦慮症與自律神經失調,服用抗憂鬱藥物卻都有副作用,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由於病患忙碌無法接受傳統重覆式經顱磁刺激術rTMS 40分鐘的治療,於是利用午休一小時的時間,改接受10分鐘theta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經過10個療程,大約三周,憂鬱、失眠、焦慮與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均獲得改善,且減少原本服用藥物劑量。

身心科醫師周伯翰醫師表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與安南醫院研究團隊合作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利用TBS刺激雙側大腦前額葉治療憂鬱症患者3周,受試者憂鬱症狀改善比例可達到80%,且近90%受試者改善效果可以持續長達5個月,過去相關臨床試驗只有追蹤3個月的療效,研究結果顯示比傳統的重覆式經顱磁刺激術(rTMS)治療方式效果更佳,此臨床試驗設計是世界首創,研究成果近期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大腦,行為與免疫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刊登 。

周伯翰醫師說,TBS是一種創新大腦刺激術,研究顯示比rTMS有更好的效果與效率,將傳統需要40分鐘的刺激時間,縮短到10分鐘內,大大減少病患治療與等待時間。中醫大與安南研究團隊的臨床試驗,包括了53名受試者,結果顯示,同時利用TBS刺激雙側大腦前額葉,即右前額葉接受連續TBS刺激(cTBS)、左前額葉接受間歇TBS(iTBS)刺激,80%受試者憂鬱症狀可以達到顯著改善。

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表示,相對於傳統rTMS規律性刺激,TBS是經由改變刺激的模式來改變其後續效應,cTBS是連續不間斷地施予前額葉刺激產生抑制效應;而iTBS是以間歇性的刺激前額葉產生刺激的效應。這篇論文不但証實磁刺激抗憂鬱效果,更暗示其療效來自複雜的生物機轉。

曾於荷蘭Maastricht大學腦科學中心進修TMS的周伯翰指出,中醫大與安南醫院蘇冠賓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10年前即開始進行rTMS的人體試驗,至今超過300例的操作經驗,正式開放臨床使用後也已累積近100例臨床個案,周伯翰表示,憂鬱症在每個人表現都不同,且患者常會合併焦慮症、強迫症、創傷壓力症候群與物質濫用,因此有別於傳統單側rTMS治療模式,中醫大新竹附醫會根據患者臨床症狀,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提高治療效果,統計近80%治療患者憂鬱症狀都能獲得改善。

周伯翰提醒,TMS剛引進台灣不久,訓練制度剛起步,大腦定位、症狀評估並依據患者反應調整治療計劃等都很重要,且憂鬱症的治療常有許多心理、社會、家庭等因素要考量,患者若有需求,可找有「TMS專業訓練證照」的精神科醫師諮詢。

張貼單位 迅雷雲新聞網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