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雲新聞網

旅 遊 活 動
轉寄給好友
活動名稱 台積電於清大邀民眾傾聽《詩的聲音》  向傳奇詩人致敬
活動地點 新竹市
日  期 2019-05-15 至 2019-12-31
內  容 記者鄧宜/新竹報導  2019-05-15



近年有許多文學大師的身影離我們遠去,包含余光中、周夢蝶、洛夫三位文學巨人。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攜手文訊雜誌社,於清華大學校園中策畫《詩的聲音》文物特展,透過三位傳奇詩人的文稿、書信、相片,以及詩人讀詩的音韻,引領年輕學子感受大師詩藝。

5/15舉行開幕活動,余光中夫人范我存、二女余幼珊,洛夫夫人陳瓊芳、次子莫凡,詩人向明、管管等周夢蝶的好友,以及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等貴賓皆到場,並特別邀請創作歌手廖文強獻唱,為此文學盛事揭開序幕。

《詩的聲音》文物特展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主辦,為2019《台積心築藝術季》的主軸活動;負責策展的文訊雜誌社為此專訪了詩人的親友,將他們口述的回憶與過往三位詩人的受訪影像剪輯成紀念短片,親友們觀看影像時不自覺流露出溫暖的笑容。

余光中夫人范我存細數先生寫作的習慣,笑稱他為「字癡」,所到之處凡是有「字」的地方,都總是認真地閱讀,對創作中的音韻、用字也非常講究;並提及余光中寫詩與寫散文是不同的,詩需要細細打磨斟酌,散文卻一氣呵成、鮮少修改。回憶結褵四十多年的時光,深刻感受他對文字的用心。

洛夫的次子莫凡感性分享,整理家中時意外找出父母當年傳情的書信,從談戀愛、結婚,到越戰顧問團時期,這兩百多封情書成為送給母親陳瓊芳最棒的禮物。年紀漸長後再重讀父親的詩集,從兒子變成讀者,莫凡除了驚訝於父親的詩藝,更感受到母親的偉大,因為她成就了洛夫這樣一個詩人。

人向明回憶道,他和周夢蝶認識超過一甲子,從年少到年老一路扶持,他每年都會幫周夢蝶過生日、唸詩給他聽,直到他離世的那一年。當年周夢蝶的書攤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許多文青特地進城朝聖,那時他們都還年輕、熱愛詩,這個展覽勾起了那些美好的回憶,很開心再次與詩友們重聚。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表示,「若世上有什麼力量能跨越語言、時間、與地域觸動所有人,那便是詩。」2018年初先後讀到文訊雜誌為余光中與洛夫兩位詩人製作的特刊時,他立即動念,希望能邀請文訊雜誌社在台積心築藝術季舉辦紀念活動,共同向那個如詩的世代致敬,遂成就了《詩的聲音》文物特展。特展以「聲音」為名,除了陳列詩人的文物、其讀詩的聲音片段外,更與IC之音竹科廣播電台合作,徵選民眾朗讀三位詩人作品,包含工程師、教師、牧師與書店老闆等愛詩民眾,共同創造了詩的返響。

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分享,在文訊30多年的編輯生涯中,最慶幸的就是可以認識許多可敬、優秀的詩人。本次展出的許多文物皆為詩人親友所整理、提供,這個特展是所有關心三位詩人、喜愛他們詩作的人齊力完成的,一同獻給那個輝煌的文學年代。特展分為三區:「詩為大海」展出余光中充滿批註的翻譯與詩文手稿,讀者能親眼閱讀一首詩的完成;「孤獨國咖啡」模擬周夢蝶於明星咖啡屋前的書攤,藉互動故事呈現他與文友們的醇厚交誼;「戰地情書」則首次展出洛夫之妻陳瓊芳留存逾半世紀從未公開的家書,讓民眾得以一窺洛夫鐵漢形象下的溫柔。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今日也到場向詩人家屬致意,他引用詩人歌德的話:「每一天過日子,都應該聽一首歌、讀一首詩」,表示大學教育首重人文精神,很高興本次清華大學能成為一個文學平台,引領社區民眾與學子親炙三位詩人的詩心,使校園處處充滿詩意。特展邀請中文系助理教授、青年詩人楊佳嫻以及助理教授羅仕龍,培訓六位中文系學子為民眾導覽,學子近距離接觸文物、深度感受詩人創作理念,結合本身所學,帶領社區民眾進入詩的國度。

《詩的聲音─余光中、周夢蝶、洛夫文物特展》即日起至6月12日,於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展覽廳展出,特展期間亦將舉辦三場講座,邀請詩人學者陳義芝、陳芳明與楊澤分享他們心目中的余光中、洛夫、周夢蝶其人其詩,報名請洽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官方網站;預約10人以上團體免費導覽請洽文訊雜誌社02-23433142 #505。更多特展資訊,請參閱台積心築藝術季官方網站。

《詩的聲音─余光中、周夢蝶、洛夫文物特展》特展簡介
  展覽日期:即日起 至 2019/06/12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展覽廳(第二綜合大樓一樓)

余光中、周夢蝶、洛夫三人俱為臺灣新詩巨擘,藝術成就上各有所長:余光中從傳統走向現代,以深厚中國古典文學涵養與英美文學專業,開創出新詩、散文、評論、翻譯的寫作四度空間;周夢蝶在武昌街明星咖啡屋騎樓擺書攤時,被喻為「臺北十大人文風景」,以「詩僧」形象深植讀者心中,詩風富含哲思與禪意,冷寂純淨;洛夫因詩藝技法魔幻,廣被推崇為「詩魔」,熔個人情懷、歷史意識、時代精神於一爐,詩寫天涯美學,筆塑漂泊離散。

展區分「余光中:詩為大海」、「周夢蝶:孤獨國咖啡」、「洛夫:戰地情書」,再以不同主題或時期,展出詩人們的隨身衣飾或寫作用具、親筆手稿與書法創作,擬仿呈現余光中面向西子灣的窗前書桌,周夢蝶在明星咖啡館前擺了21年的書攤,以及洛夫之妻陳瓊芳留存逾半世紀、一封封從未公開的深情家書背後的時代烽火。本展亦蒐羅過往詩人朗讀聲音與身影製作短片,更邀請民眾細細聆聽詩人朗誦、與之共讀,創作橫越七十年詩空的「詩的聲音」。
 
余光中:詩為大海
余光中一生歷經了臺北、香港、高雄三地,三個時期的地理環境都給詩人不同的感受,進而創作出寬闊如大海的作品。展區分為:「城南水岸」、「沙田山居」、「西灣落日」三部分,重現臺北城南廈門街,文人雅集;香港吐露港和八仙嶺的窗外;以及坐落高雄壽山,面對西子灣的中山大學。此次首次展出余光中早年譯作《老人與大海》的剪報連載,上面還留有詩人修改痕跡;模擬重現的詩人書桌上,也有一份余光中翻譯濟慈〈秋之頌〉(To Autumn)之校對修改手稿。文學寫作或翻譯工作,在創作者不斷構思、持續撰寫、反覆修改等過程中琢磨成形,可視為讀者認識作家與作品的一種方式。
 
周夢蝶:孤獨國咖啡
周夢蝶自1960年代起在武昌街明星咖啡屋的騎樓下擺書攤長達21年,許多文青慕名前來,成為獨特的臺灣文學風景。本區以不到兩坪空間的書攤擬仿周夢蝶的「孤獨王國」,嘗試重現周公的一天,從清晨五點搭第一班車到武昌街起的一日擺攤日誌;也在書攤中置入蒐集來自不同作家筆下與周夢蝶互動軼事,讓讀者抽取閱讀,原來書攤不僅賣書,還是文友交流的「文友聚會所」;另外也以「孤獨國不孤獨」,展現周夢蝶與多年摯友向明、曹介直、管管等文人間溫暖的交誼。此次展出由好友曾進豐教授提供的衣物、手稿、寫作用具,與當年書報攤的登記證,彌足珍貴。
 
洛夫:戰地情書
洛夫自1959年至1960年代間,經歷了金門與越南等烽火,在戰亂中與夫人陳瓊芳女士長年兩地魚雁往返,留下許多情書信稿,依時序分:「浯島定情—金門」、「青鳥傳訊—平溪」、「烽火家書—越南」,觀者可藉由動人的家書,感受洛夫伉儷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亦見詩魔鐵漢柔情一面。洛夫夫婦1996年移居溫哥華時,這批書信留在臺北家中,直到2018年3月詩人辭世後,次子莫凡整理遺物時發現一個舊包裹,原以為已經遺失的兩百多封信件竟完好如初,讓夫人陳瓊芳女士視如珍寶,在洛夫逝世這一年間翻閱無數次後,最終決定親自整理、編輯,提供本展首度公開呈現。



張貼單位 迅雷雲新聞網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