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 合 新 聞


交大音樂所國際發光  競逐北京國際電子音樂賽獲4獎

記者鄧宜/新竹報導

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二學生瞿爽、謝賢德原創電子音樂作品,參與10月底北京國際電子音樂作曲比賽,榮獲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以及1項優秀獎。音樂所曾毓忠教授表示,這是交大音樂所歷屆參賽以來,抱回最多獎項的一次。

交大表示,為促進藝術科技的創新與繁榮,北京國際電子音樂作曲比賽每年向全球青年作曲家徵集作品,40歲以下皆可報名。今年入圍決賽的選手,多來自中國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和法國波爾多音樂學院等名校,評審團隊也集結各國音樂專家,現場評分決選獲獎名單,體現權威性與國際化。

曾毓忠教授指出,參賽學校多為知名音樂專業院校,交大屬於綜合性大學,學生能從中脫穎而出,實為難得。兩位研究生幾個月來積極討論、修改作品,辛苦耕耘終有所獲,能夠為校爭光,作為指導老師與有榮焉。

瞿爽同學取樣先前的創作《Collapse》,重組成新作品《瓦解》,獲得「A組:學術類-幻聽作品一等獎」。她反思⼯業化的過程中,環境、空氣、⽔等不斷受破壞,⼈們因此嚮往著回歸⾃然。在具象的聲音之外,她利用合成器生成抽象的聲音,讓音響更加豐富,結尾的哨聲則象徵選擇性放棄的豁達⼼態。

「每一個場景我都想像一個畫面,盡量製造畫面感。」瞿爽同學舉例,她想像工地挖土機朝眼前衝過來,便加強音量、加上低音,營造緊張刺激的氛圍;除了電腦合成之聲音素材外,她甚至到現場進行田野錄音。「此作品運用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某些部分聽起來很像科幻電影的配樂。」曾毓忠教授表示。

謝賢德同學的作品《中國戲曲印象》和《倉.狂》,皆發想自中國傳統打擊樂「鑼鼓經」,分別獲得「A組:學術類-幻聽作品二等獎」和「B組:學術類-混合類作品二等獎」。他說,透過現代數位科技來展現出中國傳統打擊樂聲響的獨特與狂野,並使整首樂曲虛實融合,聽不出哪些取自傳統樂器,哪些來自電腦混音。

從古典打擊樂跨入電子音樂,謝賢德同學比較:「以前站在演奏者的立場,詮釋每顆音符;現在轉換為成創作者角色,運用電腦編排電子音樂,必須安排每個片段,才能串出一首完整順暢的音樂作品。」

曾毓忠教授表示,電子聲響音樂的創作難度相當高、也極具挑戰性,但「爽度」(Amenity)卻很高,因為從素材選擇、變形發展、組織拼貼至混音成曲,創作者可「一手包辦」,甚至演出也不需透過演奏者詮釋,因此最能貼近創作者的原意,「當然電子音樂有別於調性音樂作曲,創作者要儘可能地除卻以前既有的傳統思維,才能天馬行空地發揮創造力,用當代科技賦予音樂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