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 時 新 聞


靈鷲山與桃園公私力攜手減碳    守護地球
  • 日  期:
    2025-09-13 至 2025-12-31
  • 內  容:



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強調「靈性即生態,生態即靈性」。(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記者鄧宜/桃園報導
 
桃園巨蛋梵音繚繞,香雲氤氳,第32屆靈鷲山水陸法會不僅是一場佛教盛典,更是一場關於地球未來的行動實驗。今年以「靈性覺醒.共振生態」為主題,打破傳統法會框架,將祈福與靈性生態相融,讓修行者在一呼一吸、一飲一食之間,實踐對地球的守護。
 
靈鷲山表示,法會除了在壇場誦經祈願,更走入市民日常,推動「飲食覺醒」減碳行動:從租借循環餐具、自備環保杯筷,到全力倡導素食,每一口食物都成為修行的起點。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強調,「靈性即生態,生態即靈性」,唯有尊重萬物,才能真正安住內心、護持地球。
 
位於新北市福隆的靈鷲山山林裡,風吹樹語,石上生苔,動植物自在棲息。靈鷲山自1983年開山至今已42年,從早期的荒蕪之地,逐步復育成接近原始的森林,成為台灣少數能親見生態奇蹟的道場。
 
心道法師說,佛法的核心在於「心」,心無形卻能顯現萬象,當人類破壞環境,其實就是在傷害自己。宗教的靈性與生態的永續同源於宇宙的覺性,唯有以「給」的心態,尊重萬物存在的價值,包容彼此生存的空間,共同成就分享的世界,才能真正落實永續與和平。在全球面臨氣候危機之際,他呼籲大眾回到清淨心與良知,從每一次生活選擇開始,守護這顆脆弱卻充滿希望的地球。
 
「靈性生態」不同於傳統環保。靈鷲山當家常存法師解釋,環保著重政策與技術,而靈性生態更進一步,強調人與自然平等共生的內在覺醒。靈鷲山多年來推動「九大生活覺醒」寧靜、愛心、對話、素食、再生、節約、減碳、節水、綠化,讓修行從殿堂走向日常,從心靈延伸到具體行動。
 
今年更以「飲食覺醒」為核心,將慈悲轉化為餐桌上的實踐。東大門設有大型吸睛展板,自製順口溜標語與「五步回收力」短影音,號召大眾循環餐具「有借有還」,並選出「靈性小天使」協助推廣,讓環保不再只是理想,而是一場帶著微笑的集體行動。
 
靈鷲山的努力,也與桃園市的永續政策遙相呼應。桃園市連續兩年在國際碳揭露計畫(CDP)中獲得最高A級肯定,是台灣唯一達成此殊榮的城市。市府以防治空汙、再生能源、建築節能等多元策略,帶領市民邁向2050淨零排放。
 
值得欣喜的是,桃園在地宮廟也是行動的先鋒。景福宮、慈護宮減爐、改用電子鞭炮;明倫三聖宮不燒金紙;護國宮太子廟開放女性參與科儀;霄裡玉元宮成立清寒教育基金;多家廟宇捐助物資幫助弱勢市民;土地公文化館推動「不燒香、不燒金紙」, 展現信仰轉化為慈悲行動的力量,也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呼應,從減碳到性別平等、教育、永續城鄉、社會關懷,為生態永續注入一股活水。
 
民政局副局長藍品畯表示,市府以「法規、獎勵、教育、認證」四大策略,引導宮廟與信眾實踐環保祭祀,首創自主檢核與減量認證機制,搭配「以米代金」、減香減紙錢等替代方案,目前成功減少香支逾2萬6千支、金紙近2萬公斤,碳排放更下降約3萬公斤,兼顧傳統敬神祈福的文化意義,也立下「敬神明、護地球」的全台典範。
 
當宗教團體與地方政府攜手,信仰不再只是個人心靈的皈依,更成為社會轉型的力量。從壇場的祈願到餐桌的選擇,從宮廟的環保改革到市府的低碳政策,每個微小的行動,都是守護地球的迴響。就像走進水陸法會,不只是踏入壇城,而是一場與天地萬物重新連結的旅程。
 
靈鷲山期盼這股「靈性覺醒」的力量,能突破宗教界線,成為全民的共同語言,讓台灣在全球永續行動中,以慈悲與智慧,照亮地球的未來。



靈鷲山水陸法會今年以「飲食覺醒」為核心,號召大眾循環餐具「有借有還」。(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水陸法會東大門設有大型吸睛展板。(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第32屆靈鷲山水陸法會不僅是一場佛教盛典,更是一場關於地球未來的行動實驗。(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