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 遊 活 動
活動日期: 2021-09-02 ~ 2021-09-02
小兒看牙大哭大鬧怎辦? 且聽兒牙醫師之妙招
記者鄧宜/新竹報導
一名三歲五個月的妹妹來到診間,由媽媽帶來塗氟檢查,妹妹起初黏在媽媽身旁,抗拒坐上椅子,醫師講什麼都說「我不要!」,經過醫師的各項行為管理的方式引導,成功讓妹妹自己坐上診療椅並聽從醫師指令,全程在媽媽的牽手陪伴下順利完成檢查。
新竹馬偕兒童牙科陳冠倫醫師表示,類似的情況每天都在兒童牙科診間上演,孩子對牙科診療間的物品、聲音、器械等的陌生或者過去不好的就醫經驗而感到害怕、恐懼,因此醫師會根據孩童年紀大小、身心障礙的有無及齲齒多寡等情況,給予不同的行為管理方針。
陳冠倫醫師說,一般來說年紀超過三歲到三歲半的孩子就有理解的能力,可以用「行為誘導」的方式引導孩子治療。行為誘導不是單純的「哄騙小孩」而已,而是基於心理學的理論所衍生,根據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的指引,在以下五點行為誘導的方式下,許多孩子是可以順利且安全地完成檢查及局部麻藥下的治療!
- 結構化:跟孩子說明今天要做哪些事情。例如面對第一次來就診的小朋友,就會跟他說我們第一件事情是認識工具,第二件事情數牙齒刷牙,第三件事情幫牙齒拍照;而要治療的小朋友,則會說第一件事情要讓牙齒睡覺(上麻藥),第二件事情要幫牙齒穿雨衣(橡皮防濕帳),第三件事情要抓蟲蟲(拿蛀牙),三件事情做完就可以挑禮物回家,主要是讓小朋友可以明白今天要幹嘛,不會有未知的恐慌。
- Tell-show-do:用孩童能懂的話語介紹和示範各種牙科器具的功能,例如口鏡是看牙齒的小鏡子,探針是仙女棒,高速手機是噴射機等有趣的形容詞,降低孩童對於牙科治療的焦慮,進而增加與醫生合作的意願。
- 正向強化配合指示說明:若孩子出現我們想要的行為就給予正向回饋,稱讚他們表現好的那個行為,使此行為出現的頻率增加。陳冠倫醫師分享,像是小孩如果沒有哭沒有亂動,媽媽可以牽手,「牽手」就是一個增強物,一直稱讚他沒有哭和亂動的這件事情,並請媽媽持續跟他牽手,正向回饋不但能緩解兒童看牙時的緊張情緒,還能讓孩童因為被肯定而表現的更勇敢。
- 懲罰:對於亂哭亂動、大聲尖叫等行為的孩童,醫師會給予負面回饋,例如不予理會(削弱)或透過家長不牽手,隔離家長的方式,使孩童配合以利治療的進行。經過現場有效的行為管理,久了孩童亂哭亂動的機率也變少,漸進式引導孩童學會如何看牙齒。
- 分心:目的是減少不好的感知、避免不好的行為,陳冠倫醫師說:「我會告訴孩子:『我們從1.2.3數到10,如果沒有哭哭亂動,醫師叔叔數到10會休息一下。』在數的過程,小朋友逐漸轉移注意力,不會把感知都集中到口腔中;另外在印齒模的時候,可以藉由請小朋友抬腳來分心,並減少嘔吐不適感。」
陳冠倫醫師表示,若是孩子的認知發展沒有達到可以溝通的程度,像是年紀太小或身心障礙,建議用進階的行為管理方法,例如束縛板及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讓孩子在麻醉科醫師的幫助下用麻藥氣體讓他們睡著,兒童牙醫師在孩子睡著後將牙齒治療完畢,此方法適用於齲齒太多、完全無法配合的孩子,也可以減少孩子在束縛板下治療可能造成的潛在身、心理傷害,是近期越來越多家長可以接受的方法之一。
新竹馬偕呼籲,預防勝於治療,平常就養成孩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減少甜食攝取、定期給兒牙醫師塗氟檢查,讓牙齒保健成為小朋友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可以減少齲齒的發生,保護牙齒健康,也可以減少孩子因為治療產生牙科恐懼的可能性!
活動地點
新竹
日 期
2021-09-02 至 2021-12-31
張貼單位
迅雷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