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 教 育


糖尿病前期不是病而是可逆轉  「減脂」、「增肌」、「控糖」關鍵三大招


記者林進賢/新竹報導
 
一名43歲男性至診間,自述體檢發現空腹血糖值已是193mg/dl(毫克/分升),體型微胖輕微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為24.2,家族成員有糖尿病病史,一檢查糖化血色素高達9.1%,病患納悶的是,不知自已已經是糖尿病,怎麼都毫無症狀。
 
另一名22歲年輕女性,自述在外體檢,發現空腹血糖值已經110 mg/dl,並且尿液檢查尿蛋白為2+,已進入糖尿病前期,有可能已經損傷腎臟。詢問其家族成員均無糖尿病病史,生活習慣不菸不酒,飲食三餐正常,身體質量指數為18.7,為標準體位,血壓也在正常值。細問飲食習慣,她是從不喝白開水,唯一喜好是每天700cc奶茶當開水喝,檢測糖化血色素已是5.7%,因此進入糖尿病前期。
 
北榮新竹分院副院長黃政斌表示,所謂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於正常值,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過渡期。目前的定義是當空腹血糖介於100~125mg/dL,或是糖化血色素介於5.7%~6.4%間,都被界定為糖尿病前期。
 
黃政斌指出,依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約有218萬人罹患糖尿病,而根據2022年國健署統計,45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盛行率已達33.8%,確診糖尿病則有20.4%,相當於45歲以上國人有54%不是在糖尿病前期就是已罹患糖尿病。糖尿病年輕化,其中19到34歲的年輕群族,大約已有1/4是糖尿病前期患者,1/10已是糖尿病,未來他們發生嚴重疾病的相關風險甚至較年長患者高出許多,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或是洗腎。
 
黃政斌說,糖尿病前期不是病,而是警訊,它是可逆轉的。根據美國「糖尿病預防計畫」,這是一項目的在預防第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於1996年至1999年間進行,在評估不同介入措施,在預防或延緩高危險人群發展成糖尿病的效果。非常重要的發現是當給予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的介入,包括個人化飲食和運動計畫,並提供密集的行為輔導,目標是減少體重7%,並進行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體育活動。追蹤2.8年後發現,結果發現糖尿病發病率比起什麼都不做的人降低了58%,再經過15年後再追蹤,仍可減少27%的發生率。
 
飲食控制與運動是老生常談的事,「減脂」、「增肌」、「控糖」,飲食控制佔八成重要性,加上運動,效果更佳。飲食的關鍵心法是減糖、減脂、減澱粉,除了要限制含糖量多的蛋糕、餅乾、冰淇淋等之外,許多地雷食物包括奶油、含糖飲料、高熱量高脂肪如油炸品或肉類加工品等也應避免,甜度高的水果也要適量。
 
例如上述22歲年輕女性,攝取手搖含糖飲料主要成分多為精緻糖、奶精及化學香料等等,熱量高會增加肥胖、代謝症候群機會,會增加糖尿病與腎臟病罹患風險,應該避免。飲食習慣要改變為吃菜配飯,減少主食當中的澱粉,在外飲食的米飯麵條要減量,不一定要吃完整個份量,甜度高的水果,則會因果糖造成脂肪堆積,限量更為重要,可以改以半量攝取。
 
運動的關鍵心法是定期且規律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或是游泳等。建議每週至少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除此之外,肌力訓練或重訓,對身體的代謝也大有幫忙。
 
上述43歲男子經幾個月藥物治療,合併飲食與運動,BMI已達到健康體位,糖化血色素也下降到達到6.7%,再經過半年,糖化血色素已降到6.5%以下,目前仍持續飲食控制,配合運動,藥物劑量也減到最少;而22歲女子則在飲食控制,減少含糖食物與飲料的攝取之後,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色素均已降到正常值,尿蛋白也消失。
   
黃政斌強調,定期進行血糖檢測,必要時加驗糖化血色素,早期發現糖尿病前期狀況,並積極「減脂」「增肌」「控糖」,才能讓自己免於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