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 教 育
第四屆生命和平大學冬季學校成果豐碩 腦力激盪更多愛地球火花
記者曾筠婷/新北報導 第四屆生命和平大學線上冬季學校12月2日圓滿,來自全球各地數十位學者專家、研究生,就AI人工智慧、全球公民意識、人的因素~身分與動機、共善經濟、生態變革的領導等5個方向,分組展開成果報告,結合創新科技的生態轉型內容令人驚豔,熱烈討論交流,腦力激盪出不少愛地球火花。 生命和平大學(ULP)籌備處今年邀請德國齊柏林大學及帕紹大學校長、慕尼黑大學、瑞士伯爾尼大學、中國北京大學博士暨長江商學院、澳洲南十字星大學等教授及多位業界知名專家,師資群陣容堅強。來自德國、英國、義大利、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中國、日本、緬甸、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等12個國家的碩博士學生,各具醫學、工程、設計、心理臨床研究等不同專業背景,跨國界、跨領域的整合教育,堪稱課程一大特色。 目前人在緬甸弘法的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特別上線聆聽研究生報告,他非常感謝教授們的用心指導,學生努力學習與發表,並從今年主題「心理狀態、社會傳播和創新科技~生態轉型的資源互聯」總結指出,心理狀態就是靈性覺醒,社會傳播是透過教育、運動、各種管道傳播自覺行動,創新科技則是結合科技轉型、開創新能源、永續生活,三者結合,共享資源,才能營造生態轉型的契機。 心道法師肯定研究生慷慨地貢獻智慧與創見,報告都很用心,接下來還要繼續合作,讓所關懷的議題能促動更多元與圓滿的討論。期許各組的論文要好好寫,在教授指導下,做出可執行、可延展、有效有創意的方案。 心道法師開示時指出,「愛護生態,就是熱愛生命!」鼓勵大家持續保持對生態永續的熱忱,要有捨我其誰的精神,每個人以自轉帶動整個環境的公轉,回歸靈性,找回生態的本源,治標、治本雙管齊下,每天訓練自己寂靜下來,從靈性覺醒,覺受自己與生態間的相依共存與一體性,從理解生態,愛護萬物,推動自覺行動,創造和諧永續的福祉。 本屆冬季學校課程,自10月28日開學後,展開系列線上課程,包括:開發資源實現生態變革、人類自我與生態系統之間負責任的互動、「共善經濟」在生態改變中的實際應用、食品系統作為強大轉型的工具、跨文化視角下如何提升生態變革的動機、以領導力為行為動機和變革,教授們從各個不同的專業與角度,提供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學生們從中獲得很多啟發。第四屆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冬季實驗學校,課程部份告一段落,接下來各組將進行更具挑戰的論文合作,教授也將繼續陪伴指導,學習過程細膩嚴謹。 小組成果報告非常精彩,論點多元,討論及建議也相當熱絡,期待為地球生態轉型的一份心意更令人動容。第一組研究生探討人工智慧主題,分別從機械層次、人類心理層次、延展性、對醫療、生態個人衝擊、社會影響等不同面向討論。並分析比較中國、俄羅斯、德國的AI發展與應用、障礙,內容精彩,大家紛紛提出倫理道德、AI系統造成的偏頗與誤導、世代落差等建議。 第二組探討主題是全球公民意識, 4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組員,各具醫學、工程背景、文化,使用不同語言,彼此用英語有效率、有建設性的溝通,建立起信賴的合作關係,製作這次研究報告,正是全球公民的表現。還播放感人的非洲動畫影片,希望大家反省氣候變遷下的生態危機。 第三組聚焦人的因素,探討人和環境的關係,個人影響全體,全體也影響個人。提出生態轉型的三大問題:缺乏集體共識、自私、缺乏動機(誘因),並舉出資源回收、在公共空間開闢花園或種菜兩個互相合作的成功案例,試圖提出身分認同如何在生態轉型中發揮作用,透過教育、設置綠色教室,提出綠色獎勵措施等解決方案。 第四組從共善經濟角度,說明目前全球以GDP國內生產毛額的衡量指標,大膽提出是否有可能改用共善經濟的ECG指標來衡量,期待將共善經濟的概念轉變為觸動人們心靈並改變他們想法的故事,也計畫訪問一些重要或指標性的經濟專家及企業。 第五組探討生態變革的領導力,提出旁觀型、主導型、參與型三種不同的領導方式,小組成員認為軟性的民主式參與型,最能提供啟發、激勵合作,也最值得信賴。其中來自緬甸的比丘,從佛教領導人看到6個特質,包括:耐心、覺醒、努力、公平、慈悲心、智慧。也從佛法提出有效領導的3個特質:無私與無我、愛心舆慈悲心、智慧與道德。教授則舉出新冠疫情期間,某國家領導人未以身作則,造成失去民心的實際案例,提醒靈性生態轉型需要全球、不分族群、階級共同投入才有希望,發人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