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 合 新 聞
海科館「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成果發表 全臺20所學校戲劇、歌曲、影像呈現鱟育成果
記者鄧宜、林祐邦/基隆報導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11日舉辦成果發表會,來自全臺的北、中、南、東及離島澎湖等20所學校師生皆聚在海科館,基隆市議會副議長林沛祥、議員張淵翔、基隆市教育處科長陳貞臻、基隆港務分公司許秀美副處長、楊明哲鱟博士及各學校校長等均蒞臨現場,一起參與。 海科館表示,今日成果發表會有來自全臺的北、中、南、東及離島澎湖等20所學校,將他們這三個月來在學校由鱟卵的照顧到與鱟寶培育過程的相處,分別以戲劇、歌曲、影像、文字等創意呈現這些成果。活動開場由雲林三崙國小鱟寶的戲劇表演揭開序幕,「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成果發表會不但看到這項計畫深耕校園的成果,也感受到各校的活力與創意無限的發揮,延展與啟動海洋公民不一樣的學習視野和領域。 「海洋公民科學家計畫」 自去年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共同推動引發各界熱烈迴響後,今年海科館再度與環保署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共同合作展開以生活實踐更廣泛更多元的「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今年計畫除了珊瑚外再加入鱟寶復育。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指出,鱟為存在地球很久的生物,對學生而言要近距離觀察與深入學習不容易,這次透過「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除了環保署、林務局支持外也經由金門水試所的鱟卵支援,相信對於參與的學校與師生而言,從對鱟卵的陌生感受到可愛,進而到鱟寶的成型,這一過程的生命教育及如今日被同學們以無價珍寶般被讚頌,甚至許多學校同學也受邀到他校分享與解說,這樣的學習從生活的公民實踐中讓更多人認識鱟與認識如何永續生態和環境,這就是海洋公民的起步。 林沛祥副議長表示,海科館除了推動海洋教育以外,讓學校共同參與海洋公民實踐行動的成果,也能讓我們的下一代更有感的知道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於海洋永續以及生態環境也能更有執行的行動力。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也說明,從陸地與海洋的交界處因各種原因的開發建設,讓原本棲息與生存的生物在不知不覺中有了斷層式的消失,鱟就是其中一種,海岸泥灘地是他的產房跟幼生的棲地,依照內政部營建署的數據,全臺灣島內總海岸線長度是133.8萬多公尺,但自然海岸線僅佔44.23%,而其中多數鱟幼生的西海岸棲地,從基隆端至台南端自然海岸線僅佔10%。透過今年的計畫且深入校園,全臺有嘉義、澎湖、彰化、臺中、苗栗、桃園、新北、台北、基隆、宜蘭等20所學校參與,也讓同學重新認識台灣的棲地生態與曾經離我們很近且曾是生活一部分的鱟,它們面臨的危機及如何存續這對人類生活與醫學有貢獻的物種。 「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除了進行鱟的培育外,也持續推廣與環保署共同合作已有五年的針織珊瑚海洋教育課程推廣活動,透過活動除了解臺灣海岸線生物多樣性的珊瑚礁生態系外,今年以行動式博物館的展示概念,將「珊瑚很有事海洋教育巡迴特展」以走動式的陳展走到臺東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及新港奉天宮等地方,今年雖受疫情影響,參觀人次也達5萬多人。 另外,以檢測珊瑚健康狀態的CoralWatch珊瑚健康色卡的檢測行動也沒停歇,社團法人台灣咾咕石協會也參與這項計畫的培訓與發表,他們在小琉球當地進行調查,並將所得的數據上傳到國際官網,共盡一份世界海洋公民的心力。 海科館表示,除了博物館的海洋展示與典藏外,海科館多年來也努力爭取更多海洋公民的活動計畫和合作夥伴,這也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其中,也企盼更多的公、私部門與企業共同合作,喚醒更多人知海、親海、愛海進而實踐海洋公民的行動腳步與永續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