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 合 新 聞


秋節美好傳統 中秋節拜田頭獻上土地公枴

記者鄧宜/新竹報導

中秋節時節農民也很忙,農友會在中秋節時,於田頭插上土地公枴,祭拜土地公,以祈求土地公幫忙巡田,護佑農作物豐收。

民俗專家范文芳老師表示,土地公是財神,因此農友會用一根竹子或竹片或蘆葦剖半,夾放金紙及三炷香,請土地公保佑五穀豐登,也可看出農友敬畏大自然的土地法則。

此外,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農曆八月十五日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在台灣,早期中秋節的習俗都會拜月娘,而祭祀月娘的供品都要是圓形的,因此中秋習俗祭拜的供品多是月餅和柚子。

各鄉村中秋拜月,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謂拜月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臺天臺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

中秋節當晚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柚、柿、楊桃、石榴、林檎、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

范文芳說,拜月,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願是尋求一個好夫婿。中秋之夜,年青的人們,更增遊興,月下泛舟,唱歌作樂,涼風拂面,飄飄欲仙。中秋佳景,盡在月明之夜也。孩子們則多自糊紙燈,賞月遊行,湊湊熱鬧,也有一番歡樂。臺灣地區,中秋節已不提燈籠,但在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華南的華人,至今仍會於中秋節夜晚玩燈籠,或將燈籠掛在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