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 教 育


陽明交大應藝所聯展改以線上展覽 防疫紓壓心靈好選擇

記者鄧宜/新竹報導

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聯展存檔「Save As —— 聲.像.體」受疫情影響,改為線上展覽,民眾防疫宅在家時,可上網看展感受應藝所學生對於藝術創作之熱情,是防疫紓壓的好選擇。線上導覽:https://open.spotify.com/show/6L0hJTYhVUuGAeuw6sT6XE?si=WmVf6tLcRqaFpTOI8sK-pw&nd=1

應藝所表示,參展學生得知實體展覽取消後,便緊鑼密鼓地投入作品改製成線上網站,此次線上展覽主題依然緊繞著「Save As —— 聲.像.體」為主軸架構,透過存檔格式的不同,以及創作者對格式的選擇,決定檔案如何參與、被閱讀。線上聯展由兩位老師與廿二位同學展出廿四件作品,分別以「聲」、「像」、「體」三種知覺路徑考察創作者如何啟動內在的轉碼程序,又如何的存檔路徑,如何外化為可感的形象。

策展總召李庭儒同學表示,存檔指令於諸多應用程式中意指將使用者數據與操作軌跡以特定格式定格、紀錄、維持於當前的操作狀態,作為「尋回」、「記憶」、「見證」所用,即是將使用者於程式中操作經過「定格-格式設定-外部化」的程序。若將這樣的指令類比於藝術生產,創作者即是軟體;作品為創作者透過一連串對現實的封存與定格、內在轉碼、存檔的路徑選擇,到最終的外部化成果;而展覽即是感性檔案的經驗平台。

副召梁佑謙同學表示,生活於檔案無所不在的當今,網路媒體中的檔案超載,已不乏檔案的生產。重要的是如何從檔案的生產的向度重新找到新的感性生產差異。透過重新觀看感性如何被配置-轉存-輸出、如何編碼,方得以重新理解感性檔案如何建立以及感性如何被外部化。

作品簡要介紹如下:

一、〈聲〉

聲波、聲紋是時間基礎的存檔邏輯,在視覺中心的文化下,聲音往往是被忽視的感受,此展區訴求觀眾權衡感官的中心。而「聲體」作為記憶存取文化形式與理解現實的方法涵蓋了聲響、詞語、言說等……

本展覽導入「歷史之聲」、「他者之聲」與「物之聲」,無論是透過重新虛構歷史中尚未被聽取之聲,或是創作者透過現地考察所勾勒出的聲音地景,讓無法言說的人事物重新擁有言說、發聲的可能,也唯有重置感官機能,方能聽見他者之言、語、聲。

陽明交大感官實驗室林欣怡老師團隊創作的《鯤言:第三種聲音|主觀聽點.及物動詞》,從社寮島作為索語起始,尋聲霧社、新竹與台南空襲事件,交錯日記、原民吟唱、地方口傳、藝術家反聲語等聲線,疊織為言音聲相互稀釋的主觀聽點與及物聲景。劉培安以阿嬤和自身的飲食關係為書寫對象,結合刺繡與編織創作出《三度烹調》複合媒材作品。

梁佑謙《你的呼吸,你的臉》聲音投影裝置作品探討臺灣白色恐怖這段歷史,自身以及身處的社會那複雜糾纏且密不可分的關係;粘力元從2017到2021年在美濃紀錄的《尾擺》影像,是關於台灣最後一批菸葉種植以及其歷史資料;勞泓理藉由存取聲音、讓聲音再次喚起而創作《安靜記憶群》聲音互動裝置;蔡沛軒《人為邊界》結合電路板、銅線、刺繡與轉印手法,採集市區邊緣場所之拓印與影像,喚起觀者反思現今都市結構關係。

參展創作者:林欣怡.劉培安.梁佑謙.粘力元.勞泓理.蔡沛軒

二、〈像〉

本次展覽中,「像」做為視覺形式,比起圖像(jpg.),更貼近具備時間軸的二維空間感知:影像檔(MPEG.)。由視像到聽覺的感官編碼,建構出一種腦內的非線性剪輯,在創作形式中涵蓋文學敘事,書體,乃至於影像等……。本次展覽中創作者透過繪本、錄像、書體、動畫等形式,進行書頁與書頁間,影格與影格間的敘事與視覺配置,發展屬於自身的獨特編碼。

林玟君創作的《Some or else, maybe anywhere doesn’t matter.》全彩錄像作品,應用光學印刷品成像原理,思考從平面發展到數位視覺技術過程中,觀者的時間感與地方感的消解;王竣恆透過當代金融體系彼此串連、互生的複雜性創作了《S-T-O-C-K》即時動態影像裝置作品;沈昕皜運用檔案、記憶、遊戲等媒介創作出與時間複雜關聯的《合理的夜晚》紀錄片;張莉崴所創作《朝死而生的詩繪本》透過創作來建構生命的可能意義;巫佳璇《不美好的美好》圖繪文字作品是將不美好的經驗故事轉化,折射出隱藏其中的美好,留言板歡迎大家點進去留言或繪圖。

傅昀畇《Pretty How Town》電繪作品描述現代人汲汲營營於社會期望和規範下的成功,雖以一個社群存在,卻絲毫不關心除了自己家庭以外的人、事、物;梁意琳《5cm的距離》圖文書以流浪貓的故事,述說著人類對於弱小動物所帶來的惡意以及傷害;劉群禹以郵差先生在城市中送信發展成《貝爾塔.沃茲》繪本故事;沈君怡透過《彼得潘的世界》繪本創作以及互動裝置,讓觀者了解彼得潘症候群症狀的人;呂紹文的《系列-壹&系列-貳》繪本描述了關於「動物」和「神」兩種截然不同的存在。

參展創作者:林玟君.王竣恆.沈昕皜.張莉崴.巫佳璇.傅昀畇.梁意琳.劉群禹.沈君怡.呂紹文

三、〈體〉

從時間性到空間性, 從聲體感知到量體觸覺,立體造型作為存檔格式,視角的可操控性内建於格式邏輯。本展區要求觀眾從觸覺、嗅覺、互動、肢體等,啟動空間性的、物件性的近身經驗。創作者們透過空間性裝置、互動裝置、家具設計、味覺地圖,從身體作為人類文明的測量單位出發,發展出一系列感性檔案。

賴雯淑老師展出一件複合裝置藝術作品《觸.紋》,在手工造紙過程中埋入創作者個人的生活紋理,展現人、材料、環境、身體、勞動形成不可分割的共同體;顏瑋辰《記憶之觸》電腦投影作品探討關於記憶組合的複雜可能性;張慈恩所製作的《永生花》結合刺繡、轉化台灣特有的印花塑膠袋設計,進而喚起環保意識;吳玫暄與許雅貞共同創作《早安老闆》投影互動裝置,展現人們在不同環境下,常需切換自己的狀態來因應不同的外在情況。

蘇楷文展出的《SubD: MultiPipe》木製傢具,運用參數設計,以3D列印不規則榫接技術應用於原木傢具之系統設計,保留原木材質特性,縮短製程並跳脫機具加工限制;楊馥嘉的《間諜垃圾》以裝置和錄像投影作為世界觀敘事,藉生物塑料的流動性溶解、重塑意識與物質、人與非人的既有關係;李庭儒的《如何再次回來》複合媒材模型創作,以信件、聲音、個人生命經驗,編織出淡水老街「永富藥局」的三個不同時期;張勝傑以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作品〈十誡〉為主軸,參酌摩西十誡戒律為輔,翻新詮釋十誡,製作《十誡》啤酒瓶身標籤設計。

參展創作者:賴雯淑.顏瑋辰.張慈恩.吳玫暄+許雅貞.蘇楷文.楊馥嘉.李庭儒.張勝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