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 合 新 聞


新竹臺大分院成功完成皮下體內去顫器植入手術   預防突然猝死症
術後病人的胸部X光,病人術後第二天便出院。

記者林進賢/新竹報導

37歲宋先生因胸痛至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急診室就診,經心電圖檢查發現為典型的第一型布魯蓋達心電圖變化症候群,急診醫師緊急照會心臟血管內科林廷澤醫師,為病人作進一步檢查與診斷,因為該症候群會有隨時猝死之可能。

林廷澤醫師表示,在和病人討論病情後,建議放置體內去顫器做為初級預防,以避免憾事發生,然而病人很擔心傳統的體內去顫器所帶來的風險和後遺症,也不太希望外觀上有太大的變化,因此選擇目前最先進的皮下體內去顫器,院方也邀請臺大總院小兒科邱舜南醫師指導,病人術後第二天便順利出院。

林廷澤醫師說,布魯蓋達症候群是一種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也是「突然猝死症」的一種,好發於東南亞,尤其是男性(男女比約9:1),盛行率高於歐美國家的兩倍以上,平均每年約1%的病人會因心室心律不整而猝死,好發於40歲前後,尤其多在睡夢中發生,導致來不及搶救而讓親友和家庭承受深刻的傷痛,也讓國家社會喪失中流砥柱,目前透過放置體內去顫器係最佳治療方式。

邱舜南醫師指出,皮下體內去顫器與傳統的相比,比較沒有導線故障及感染的風險,且不會造成血管阻塞,也更美觀,對於兒童及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更為合適,但健保目前不給付,需要病人自費。

林廷澤醫師指出,該病人因患有布魯蓋達症候群,其先天性的心臟基因異常有相當高的風險會導致猝死,利用皮下體內去顫器可以讓病人免除隨時猝死的心理負擔。手術過程約兩小時,因為不用經過血管,所以術後的傷口很小且不會有出血和血塊的後遺症,病人在手術當天即可下床行動,術後的胸部X光顯示沒有傳統體內去顫器會有的氣胸或是血腫等後遺症,兩天後便順利出院。

林廷澤醫師說,心因性猝死多發生在中壯年,因為猝不及防常讓許多家庭和親人心碎,能及早診斷出遺傳性高風險猝死心臟病,不僅能夠挽回一條人命,也能讓家庭免於破碎。臺灣為布魯格達症候群的好發地區,簡單的十二導程心電圖即能讓醫生和病人提高警覺和早期診斷。體內去顫器是目前唯一可以證實避免猝死的治療,新竹臺大分院成功完成該院前所未執行過之皮下體內去顫器置放術,也是全台灣第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