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 教 育


「應該是藝術吧?!Is it ART?」 交大應藝所學子聯展看到藝術的多元性

記者鄧宜/新竹報導

2020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聯展「應該是藝術吧?!Is it ART?」12/17~明年1/20於交大藝術中心登場,應藝所同學策展團隊透過展覽拋出一個議題『何謂藝術?藝術是什麼,而又是由誰來定義藝術?』透過此次師生聯展,每位藝術家藉由自己的作品展現他們對於藝術的論述與表達。

為了此次展覽,應藝所同學還以貼著一根實體香蕉的圖板,隨機詢問同學看到這根香蕉的感想,且問問同學此是否為藝術?是或不是,皆有人認為。

應藝所策展團隊表示,在巴塞爾藝術展裡,有人看著牆上的香蕉和牆角的糖果堆,歪頭著問:這是藝術嗎? 但當香蕉被飢餓的藝術家拿下來吃掉,糖果被觀眾一個個取走,這是?那機器手臂跳著舞、人工智慧生成了畫作,誰才是藝術家?當走動的人體變成了雕塑,藝術家與你寧靜互望,什麼才是藝術品?若說我看到的不再是寫實的透視描繪,也不是完美均衡的黃金比例,而是數字與音頻轉譯而來的磅礴宇宙、用火藥書寫的外文情書,這樣的藝術拓展了何種藝術光譜與獨特性質?每個游移在媒材、領域、展演對象與場域縫隙中的疑問,促使他們創作、思考、批判,反覆辯證藝術的可能樣態。

欣賞過此次展覽的林太太表示,看了學子非常有想法的呈現,可以看出現在的八年級生絕不是所謂的草莓族,亦是懂得去探討人與人之間互動、去思考如何運用科技來喚起更多被遺忘的本能。尤其是有一段"未來告別式",適逢林太太的哥哥今年三月剛過世,親身體驗其過程,最後會出現一張圖卡,圖卡所代表的意義,就端賴自己內心之觸動情感。

交大應藝所表示,除了創作作品來呈現何謂藝術的主題之外,策展團隊更是將展覽空間規劃成觀眾可以即時互動的體驗展區。在展區一樓的舞台旁有互動文字牆,讓觀眾藉由掃描展區中的QRcode,進入表單後,可以參考展區光牆上來自畢卡索、蔣勳等人所說的藝術觀點引言,或者憑觀眾自身經驗寫下對藝術的想法。填答內容會透過數位運算,以出現字數最多次的關鍵字出現在此投影區,進而增加跟觀眾互動的機會。

交大應藝所說,此次聯展共展出十三組作品,包括蔡佳勳製作的《Artery Chair》,透過3D列印做出精簡又具強度的椅子構造模型,並以金屬列印驗證其可能性;吳玶萭、王竣恆的作品《荷魯斯之眼1 – 無缺的太陽》是藉由機械、電腦運算,取代原本由「人」所進行的觀察、思考、聯想、寫作等行為;吳玶萭、林沂蓁的《荷魯斯之眼2 – 發生發聲》則是探討在媒體新興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真實,亦或變造?並藉由舞蹈影像的方式來呈現;鄭芷欣、蘇品儒所製作的《未來告別式》,以透過親情故事體驗流程為主軸,帶領參與者以互動體驗逐步開啟對未來面臨死亡事實、哀悼流程的思考;賴聖芸、楊芷昀的《迷網|沉癮》則是利用多媒體光桌的形式來進行故事的述說網路傳播的議題。

羅敏、吳玶萭的《尋找一個家》與衡山基金會的「衡山之家」合作來說出精障患者的真實故事,勾起人們的同理心;熊姿潔的《Parametric design shoes》展現參數運算對鞋面做造型的變化,以參數編程工具達成一般建模軟體難以設計的特殊鞋面造型;陳昱誠的《E-motion》以人類感官經驗發想,表達出在資訊時代的人類,仰賴視覺溝通但忘卻了其它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的設計概念;陳雅致的《Where are you going?Dear Richard》藉由互動投影以及即時問卷搜集,帶領觀眾一同與「太空牛仔理查」尋找每個人自己嚮往的「天空」。

黃元欣的《網路交友指南/ A Guide to Online Dating》以自身與他人使用交友軟體的經歷,透過繪本帶領觀眾跟著主角,經歷各種線上與線下交友的奇妙旅程;李家瑜的《黑暗中我從你眼中看見光》透過平面設計與印刷材質的創作,以一種說不明白、不明確的方式表現出創作者的生活經歷;黃家豪的《日常共生》是從土地、水、礦石與植物等自然物作為創作靈感,結合複合媒材的創作作品;最後是應藝所謝啟民老師作品《歧異的風景》藉由仿生物演化機制的衍生場景,繼而探問自然、生態、人造三者間的關係與平衡。

此次聯展作品表現媒材與探討主題多元豐富,而學習背景多元的策展團隊除了在作品展現跨領域的特色之外,在展區也讓觀眾透過簡單互動一同分享對藝術的想法,拉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讓藝術這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物。歡迎對藝術、設計有興趣的師生和民眾自由入場參觀。

展出藝術家之學子作者

謝啟民、賴聖芸、林沂蓁、鄭芷欣、蘇品儒、蔡佳勳、羅 敏

吳玶萭、陳昱誠、陳雅致、黃元欣、熊姿潔、李家瑜、黃家豪

指導老師

賴雯淑、許峻誠、李建佑、謝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