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 合 新 聞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可透過轉換藥物劑型而改善
記者鄧宜/新竹報導 小光升上小學三年級後,新的班級導師時常向爸、媽反應小光在課堂上,時常動來動去、無法專心,甚至跟同學在課堂上說話或玩了起來。導師向爸爸、媽媽表示,小光可能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建議家長帶小光就醫。 小光父母聽老師這麼說,雖然沒直接反駁老師,但心裡悶悶地生著氣,覺得小光從幼稚園到小學一、二年級都這樣活潑好動,以前的老師從來也沒要他們看醫生,是不是老師給孩子貼標籤。學期要接近尾聲了,小光似乎越來越難跟上學習進度,回家功課也越寫越晚,小光父母的朋友也有類似的經驗,建議還是到醫院評估看看。 經過完整的評估後,醫生向家屬和小光詳細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小光也自述有時明明就想聽老師上課,卻還是忍不住分心玩了起來。 聽取了醫師建議,小光和爸、媽決定一起開始練習規劃寫作業的時間,和老師一起討論如何在上課時提醒小光專心,並配合醫師開立的藥物進行治療。經過一段時日,小光發現自己可以更專心,對學習更有興趣,爸媽和老師也不再為此而關係緊張。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王彥欽醫師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以下簡稱ADHD)是指大腦中包含前額葉在內等掌管注意力、控制與計畫的腦區發展異常的疾病,目前沒有文獻資料顯示家長的教養方式會導致ADHD,但家庭與學校的介入可能影響日後ADHD症狀的嚴重度及其他情緒、行為問題。 這些孩子因為專注力與衝動控制能力不佳,所以在學校課業、完成日常生活程序、組織與規劃事情等方面時常受到挫折。這樣的挫折連帶影響孩子的自信與人際關係,若是大人誤以為孩子是不用心、明明做得到只是不願意做,而因此對孩子多指責,反而不利孩子的發展。 王彥欽醫師說明,現今醫療資訊普及,一般社會大眾對ADHD有較多認知,但也有許多人憂心ADHD是否被過度診斷,而讓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要正確診斷ADHD,必須經過完整的臨床評估,搜集不同情境下的資料,必要時配合智力測驗、注意力測驗等項目才能確定診斷。 除了專業診斷外,同樣重要的是要釐清這些注意力不足或過動、衝動的症狀造成哪些困擾?了解孩子、老師與家長對這些困擾的認知,才能讓大家針對孩子的困難給予適當的協助。 王彥欽醫師進一步說明,ADHD的治療必須考量孩子的需求,有時孩子過動跟衝動的症狀隨著年紀增長而較能自己控制,也有時低年級的課業孩子用有限的注意力還可以應付,但升上高年級後,課業變得困難就需要家庭或學校給予額外的協助。 家長與老師不必將ADHD當作洪水猛獸,在瞭解孩子的需求後,可針對生活規劃、溝通與管教方式開始著手,透過正向引導與有秩序地安排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並減少可能讓孩子分心或難以控制衝動的環境干擾因子。 若ADHD的症狀仍顯著影響孩子的學習、人際關係、甚至情緒狀態,藥物仍是目前研究中最能有效改善ADHD核心症狀的治療方式。許多家長擔心藥物治療的副作用,而拖延孩子接受藥物治療的時機,其實許多研究都顯示副作用大多短暫而輕微,或者可透過轉換藥物劑型而改善,在醫師審慎評估下使用藥物,反而可減少長期的情緒困擾或其他不良影響。 另一方面,有時家長或老師把用藥當成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懲罰,也可能造成孩子對藥物的反感。比較正向的態度應該是讓藥物成為一項工具,協助孩子克服專注力的困難,而讓孩子完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王彥欽醫師提醒,孩子在各種情境中可能展現出不同的樣子,家長與老師也有各自在意的面向,進而對孩子有不同的觀察及行為解讀。無論有沒有ADHD,家長與老師其實都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都能提供孩子正面的影響,若能積極溝通、尋求共識,才能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面向給予積極協助與鼓勵,對於ADHD的完整治療,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