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 合 新 聞
腦麻注射肉毒桿菌讓大腦控制神經肌肉能力佳 復健效果也較有成效
記者鄧宜/新竹報導 彤彤是一位患有腦性麻痺的小女生,因為肌肉痙攣張力太高的關係,影響到走路功能。經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兒童復健團隊評估神經肌肉動作功能後,接受超音波導引之肉毒桿菌注射術式,目前已可輕鬆復健,復健效果也比以往更好。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林家瑋醫師表示,肉毒桿菌不是只有拿來治療皺紋,許多因為腦部或脊髓傷病,造成肌肉痙攣張力增加的病症,都可以藉由肉毒桿菌注射減少肌肉痙攣張力,進而達到穩定骨關節發展,改善步態,及增加動作功能的效果。 林家瑋說,「腦性麻痺」是一種以動作功能障礙為主的兒童發展疾患,發生率大約是千分之二至千分之五,全台灣大概每300人就有一位是腦性麻痺患者。腦性麻痺的成因,是大腦發育未成熟前,因任何原因造成的腦部傷病,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但除了運動機能外,常會合併語言、認知、聽知覺、視知覺之障礙,及癲癇、睡眠失調等問題。 在腦性麻痺的分類中,最常見的亞型為痙攣僵直型,是由於腦部上神經元調控的問題,導致肌肉痙攣張力異常增加,而使得病人主觀上會有肢體緊繃僵直的不舒服感,同時隨著肌肉的痙攣張力持續高張,肌肉連接的相關骨關節之活動度逐漸受限,照顧者在協助拉筋、伸展關節時越來越困難,有時更會影響骨關節發育及穩定;同時,高張的肌肉痙攣張力,也會影響腦性麻痺兒童的主動動作能力,包括姿態的平衡、行走的步態,及上下肢體動作的效能。 彤彤的媽媽說,在接受注射治療前,彤彤的復健意願很低,因為明明腦部想要指揮腳抬起來,但因為肌肉太緊繃了,要嘗試很久且花很多力氣,才可能抬起來一點點,久而久之就不想復健。但在接受肉毒桿菌的注射後,讓大腦的控制變好,抬腳變得輕鬆,走路也變快,重拾復健信心。對孩子而言,這個改變不只是一時的,而是長遠的。 林家瑋醫師表示,針對腦性麻痺兒童,復健科醫師會根據肌肉痙攣張力、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動作及步態分析,個別化擬訂不同部位的肉毒桿菌注射劑量,同時會整合口服藥物、輔具、復健治療,以及詳細的居家照護計畫,藉由醫療團隊、家屬及病童的一同合作,來增進腦性麻痺兒童最佳的動作發展潛能。 「單次多節段肉毒桿菌注射」用於治療腦性麻痺兒童高張的痙攣張力已有接近20年的歷史,近年來由於醫療的進步,在「軟組織超音波」以及「神經肌肉電刺激」的雙重定位下,更能精準定位注射部位。肉毒桿菌素主要作用於運動神經末梢中的膽鹼素神經末端,抑制突觸前神經之乙醯膽鹼素的釋出,阻斷神經傳導而減少肌肉收縮、降低肌肉痙攣張力。藥效會在施打後的3至5天漸漸產生,持續大約3至6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