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 教 育


良醫良相  元培醫科大新任副校長周宜宏為醫界技職教育傳遞友善、希望與信心的生命價值

記者鄧宜/新竹報導

元培醫科大說,周宜宏副校長總是懷抱友善、希望與信心,期待這樣溫暖正向、專業積極的典範人物到元培,為元培帶來全新改變。

脫下白袍,一身合宜的休閒襯衫、一個雙肩背包,放射醫療權威名醫周宜宏醫師走入元培校園,肩負起學術副校長職務,期許自己以在醫療教學上重視實務技術研究的能力,以及國際學術組織的能見度,與元培師長一起提升學術研究能量,為元培展新猷。

周宜宏副校長更要全新定義醫護技職教育的學術研究,宅不只是學理,更可以是技術教學模式的修正,其目的皆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益,培養更優質人才。

在醫界服務超過42年,有「御醫」之稱的台北榮總放射權威醫師周宜宏,因有多位總統、主席級人物都是他的病友,至今仍有不少VIP級病患指名找他看診。周宜宏副校長從小就立志當醫生,並非想為權貴服務,而是童年時看到街上許多殘疾人士心生憐憫,又生長在舅舅是醫生、爸爸是藥商的環境,從小就知從醫是可以幫助人的事。

台北醫學院畢業後,因為自小喜歡繪畫,選擇和影像有關的放射線科,在台北當實習醫師期間,幾次先於住院醫師的診斷建議,獲得肯定,後來又受到當時于俊院長及張遵主任兩位老師的鼓勵與賞識,不但讓他繼續留在臺北榮總學習及服務,更確立放射醫療成為他一生的事業。

周宜宏教授說,行醫過程總是苦樂參半,面對不同的患者,從花很多時間在查閱文獻、與自己鑽研、老師的引導、到與同儕互相幫忙、挑戰、討論、回饋與激勵中不斷進步,最大的樂趣是解開別人所不知道的問題,並因此幫助病人,當然看到病人康復或感謝也會有小確辛。

然而,最苦的莫過於無法幫助病人,例如有些病人,他判斷是不用開刀,卻到其他醫院做了手術,病人從此生活質量大受影響,連家人都受到拖累,又或者有些病人的病即使診斷出來,卻因為各種因素無法治療。印象很深刻係有位年近90歲的病人,已經治療6年,最後腫瘤轉移貼近腸胃道,實在無法再做積極處置,當他到加護病房探視病人時,病人投給他既感激又無奈的眼神,讓他痛苦不堪。

「尊重生命、傳遞希望、建立信心」是周宜宏教授的人生觀,他說,「醫師」是醫者,也是師者,在以專業知能醫治病人的同時,也在教育病人、更要教育醫療界的後起者,傳遞一種充滿友善、希望與信心的生命價值,因此他在陽明醫學院任教也超過30年,對於醫學教育相當熟稔;三年前接下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特聘教授一職,對於醫事技職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今年又受聘為學術副校長,幾經思考,認為元培創校經營55年,為台灣的醫事技職教育打下深厚基礎且貢獻良多,臺灣各醫療院所很多元培校友在職場奉獻心力,這樣的好學校,應該讓更多人知道,更應該持續培養更多的好人才來服務社會,甚至是邁向國際。因此,他決定接下職務並思索如何發揮所長,「決定要做,就要認真的找對方法把事情做到最好」,這也是他堅持的處事態度。

接任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學術副校長,周宜宏教授自我期許有兩大任務,一是將醫事教育國際化再推進一步,一是再提升醫事技職教育學術研究能量;他說大家都都知道要面對國際化的競爭,要將眼光放遠到國際,因此他也鼓勵學生一定要加強語言以及表達兩項重要的能力,希望師生一起透過多參加國際性活動或會議的機會來訓練自己,能夠表達才能將你的使命與熱忱,也許是個人成就也許是學校能見度甚至是國家的實力表現出來,讓國際社會看見。

至於提升元培學術能量,周宜宏教授也全新定義醫事技職教育學術研究,他說,不是只有花大錢搞設備才能研究,除了學理研究,重新檢視現有的教學模式或技術應用的效益也是可以發表的,加拿大就有學校專門研究教育模式的修正來提升學生學習效益,所以不一定所有老師都投入一般研究也可以投入教學改善,所以學術上可以加強教學研究找出另一條路徑,希望兩三年可以看到些質量成果。

周宜宏副校長指出,初期會多花些時間與老師們互動了解他們的要求與需求,只要大家有意願做、願意去了解、同心協力去想辦法,就一定能做到,也希望對元培的師生有所貢獻。